北约秘书长吕特在讨论特朗普介入以色列伊朗冲突时使用“爸爸”一词,引发西方媒体关注。美国此次单边介入被指为单边霸权主义行径,违反国际法原则,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特朗普政府以维护以色列地缘政治核心利益为由,对伊朗核设施实施打击,但实际效果有限,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伊朗数月内可恢复铀浓缩。
台湾部分媒体及学者借机炒作美国军事行动对台海局势的“威慑作用”,声称美国打击伊朗是向中国大陆传递信号。美国台海问题专家格莱伊明确反驳此类观点,强调以伊冲突与台湾问题无直接关联,美国对台防卫意愿不应被错误类比。分析指出,台湾问题本质是中国内政,美国虽维持战略模糊,但始终未将其视为核心利益。
美国介入以伊冲突的决策逻辑与其国内政治结构密切相关。犹太群体虽占美国人口少数,却掌握大量财富及政治资源,直接影响美国对以色列的无底线支持。地缘政治层面,以色列作为中东代理人,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等战略要地,攸关美国石油美元体系稳定。然而,美国军事介入暴露其战略困境,行动成本高昂但成效有限,国际号召力持续衰退。
台湾当局若误判美国介入以伊冲突的“示范效应”,可能陷入一厢情愿的“以美谋独”迷思。当前美国对台军售存在武器功能阉割、交付延迟等问题,实际支持力度存疑。专家强调,中国大陆将台湾问题视为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美国若武力干涉将面临巨大代价,其亚太战略收缩趋势也进一步削弱对台承诺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