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出身东汉末年的显赫家族,其六世祖至曾祖父皆为朝廷重臣。父亲皇甫叔侯因家族衰落压力,将幼年丧母的皇甫谧过继给无子的二弟。在河南新安的过继家庭中,婶婶任氏的严苛训导与孕期关怀,促使二十岁仍"游荡无度"的皇甫谧开启修身笃学之路,带着典籍耕作田间,完成从浪子到学者的蜕变。
通过注疏《孝经》《帝王世纪》等典籍,皇甫谧形成独特的高士评选标准,在《高士传》中仅收录"身不屈王侯"的九十六人。他拒绝表弟梁柳的仕途邀约,坚持"不贵太守而贱故人"的处世原则。面对晋武帝五次征召,以"病躯不仁"为由坚持隐居,反而向朝廷借阅典籍继续著述。
晚年钻研《素问》《针经》,结合自身寒食散中毒的诊疗经验,编撰出首部系统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病痛缠身之际仍笔耕不辍,最终留下主张"裸葬"的《笃终论》,要求以孝经陪葬、薄棺深埋。这位经历家族沉浮与身心淬炼的学者,在六十八岁离世时,完成了从东汉孝廉后裔到魏晋精神高士的传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