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通过“为死而在”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提出死亡揭示了存在的根基是虚无。人类被虚无抛入世界,又终将被虚无吞噬,但日常生活往往遮蔽这一真相。只有在焦虑的瞬间,人才能直面虚无,从而“先行到死”,试图超越日常生活的沉沦状态,追求独特的自我实现。
然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存在双重困境:一方面,他将虚无预设为存在的基础,导致人生意义的追寻始终笼罩于悲剧性基调中;另一方面,他否定社会领域的价值,将个体孤立于绝对虚无,使自我实现失去具体内容和现实条件。这种孤立使得个体生命的意义无法通过与人类整体的关联得到解答,最终只能依赖短暂的神秘情绪体验来确认存在价值。
海德格尔的哲学批判了社会领域的异化,却未能为个体提供切实可行的意义构建路径。其理论核心暗含对有限生命的悲观认知,将死亡视为脱离社会的终极归宿,而非在现实生存中实现超越的契机。这种对存在意义的抽象思辨,本质上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深刻的虚无主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