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通过区分“惧怕”与“焦虑”,揭示了两种情绪对存在本质的不同影响。惧怕指向具体对象(如死亡现象),使人沉溺于日常世界的非真正存在,回避对死亡本质的思考。这种情绪强化个体对现世事物的执着,导致其因逃避确定性而陷入惶恐,失去对真正存在的领悟。
焦虑则是一种无确定对象的深层情绪,表现为对虚无的突然觉醒。当焦虑袭来时,个体脱离日常沉沦,直面“无家可归”的生存真相,意识到自身从虚无中来并终将回归虚无。这种情绪通过启示虚无本体,打破对现世的盲目依附,促使人超越非真正存在,直面死亡的终极本质。
惧怕与焦虑的差异映射了非真正存在与真正存在的对立。前者使人固守现世表象,后者则通过虚无启示触发个体对存在根基的反思。海德格尔指出,焦虑的罕见性源于公众意见对真实情绪的压制,但人的本性中始终潜藏原始焦虑,其苏醒程度与个体的优秀程度直接相关。
沉沦于日常世界的状态掩盖了无家可归的本质,而焦虑的爆发短暂撕开这一假象,使人在情绪体验中瞥见虚无。这种体验不仅是衡量真实存在的标准,更是超越存在物局限、回归本真状态的途径。通过焦虑,个体得以挣脱非真正存在的束缚,直面死亡与虚无的终极关联,实现从沉沦到觉醒的存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