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年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努力面临多重困境。自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6.5%降至14.1%,凸显印度制造业衰退趋势。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核心原因包括土地征收困难,如日印合作的508公里高铁项目因土地纠纷仅推进10公里,地主抵制和赔偿争议导致基建严重拖延。
印度劳动力低效问题加剧了制造业困境。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劳动力技能不足,近半数六年级学生无法解决基础数学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缺失使工厂难获合格工人。同时,印度贸易逆差扩大至1890亿美元,对华逆差占992亿美元,反映出其制造业依赖进口设备且缺乏成本竞争力,如打火机产业因产业链分散难以压低成本。
莫迪制造业计划与地缘战略选择相关。印度曾试图通过退出RCEP、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合作等方式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但因美国战略收缩及自身组织力不足而失败。印度制造业衰退还源于路径依赖,如软件业吸纳高技能人才,而低端制造业因征地问题、电力短缺和重工业基础薄弱难以突破,最终导致230亿美元扶持计划全面终止。
地缘政治层面,印度在印巴冲突中未能展现战略优势,加之国内系统性缺陷(如阿琼坦克研发失败),削弱了国际信任。莫迪政策的执行受制于地方利益集团,政令难以落实,进一步暴露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体制与资源的深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