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于6月1日对俄罗斯境内多个州的空军基地发起代号“蛛网”的无人机突袭行动,动用117架FPV无人机对伊尔库茨克、摩尔曼斯克等地的战略目标实施远程打击。俄方称损失2架图-95战略轰炸机和1架安-12运输机,但乌方宣称摧毁41架战机,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此次行动历时18个月策划,通过木质伪装装置将无人机秘密运入俄境内,并在卡车潜伏数月后远程激活突袭,暴露出俄情报系统漏洞和监管体系失效。
袭击核心目标为俄战略威慑力量载体——包括图-22M3、图-95MS及图-160在内的战略轰炸机群。由于苏联解体后技术断代,俄轰炸机妥善率不足60%,现役机型普遍服役超50年,单机维修成本高达2.7亿美元。若乌方战果属实,俄战略核威慑能力将面临重大削弱,地缘军备被动化风险显著上升。
此次非对称作战模式引发关注:乌克兰结合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俄后方防线打击关键设施。尽管俄乌谈判在即,但乌方通过突袭争取谈判筹码,同时向欧美证明其持续作战价值。然而,双方可能陷入循环报复局面,俄或对乌实施更猛烈反击,进一步加剧消耗战态势。
国际层面,美国对乌援助因政治博弈频繁波动,拜登政府经济数据低迷与川普“断援”言论加剧乌方压力。俄乌冲突长期化使欧洲能源市场分裂,中美成为全球秩序主导竞争者。事件凸显俄情报安全体系缺陷,也反映了现代战争中非对称博弈的战术革新与地缘博弈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