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脚有一处名为“景泰坑”的地点,其名称源于纪念古代高僧景泰禅师。景泰禅师原为佛罗站头驼僧,因法术高明且心怀慈悲,深受百姓敬重。广州刺史肖玉信奉佛教,听闻其名后多次邀请其至白云山主持法务,但景泰禅师始终未应允。肖玉每日以斋饭款待,并陪同游览白云山,最终使其对此地产生感情。
景泰禅师发现白云山虽风景如画,却因缺水导致农田荒废、百姓困苦。他决心寻水,于摩星岭南路见碧姬、白鸭异象,断言此处必有水源。带领弟子凿石四十九天,挖出青铜宝镜、石屑等圣物后,以卓锡禅杖点化山崖,涌出清澈泉水,即后世“卓锡泉”。
景泰禅师因过度劳累在泉水涌出时圆寂。百姓为纪念其功德,将其居住山谷命名为“景泰坑”,并在半山腰建景泰寺。肖玉的诚意与景泰禅师的慈悲共同成就了白云山佛教圣地的渊源,卓锡泉的传说与青铜宝镜的发现,也成为当地信仰与历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