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塞下曲组诗”的典型风格,勾勒出古代长城防御体系下的荒凉景象。诗中“水寒风似刀”“白骨乱蓬”等意象,生动刻画了战争残酷场面,凸显边疆征战的艰辛与惨烈。
诗人未直接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借助“灵涛地区历史背景”暗喻战场氛围。如“暗暗见灵涛”暗指长城起点甘肃闽县一带的动荡,“黄城足襟补”影射战后破败场景,侧面烘托主题。
诗中“昔日长城寨”提及开元二年(714年)的长城寨史实,结合“灵涛大破土拨”等事件,呼应唐代边疆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通过“白骨乱蓬凄凉意象”与“咸盐意气高”的对比,暗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全诗以长城为叙事核心,将战争悲惨与历史地理相融合,既展现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也深刻反映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