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人体内的体液统称为“津液”,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体液”概念。根据《黄帝内经》,津与液功能不同:清稀的“津”分布于体表,如汗液、尿液,起滋润作用;浓稠的“液”存在于关节腔和脑部,起润滑及稳定内环境作用,例如关节液减少会导致关节疼痛。
中医提出“津血同源”理论,认为津液与血液同源,可相互转化。津液通过代谢可化为汗、泪、唾液等分泌物,对应“五脏五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由于肾属水且为先天之本,中医强调“肾主五液”,认为肾是津液代谢的根源。
津液需动态平衡分布,过多或过少均致病态。津液代谢异常时,湿气、痰湿、积水等病理产物随之产生:湿气如雾气,痰湿如淤泥,积水则成饮邪。中医不提倡盲目多喝水,尤其脾胃虚寒者过量饮水易加重痰湿,因脾胃虚弱无法运化过多水液,导致津液分布失衡。
文中结合津液分布调控机制,提醒需根据体质调节水分摄入,避免因过量饮水危害引发湿气或痰湿病理表现,强调津液代谢与脏腑功能的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