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译者附记回顾了苏联文学作品《福记》的翻译历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困难,提到最初因出版环境受限未能完成翻译,后通过对照四种不同译本(包括英译转译方法与日译本参照对比),历时四个月完成重译工作。文中特别感谢周扬、杨骚等学者在译稿校对和部分章节翻译中的协助。
作品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显著提升了苏联文学声望。其核心展现了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民悲惨过去与革命后生活的转变,人物均带有苦难历史,但逐渐走向欢乐自信新生活。译者指出,书中"含泪微笑文学风格"继承了德国文学传统,但内涵已从无奈强笑转化为对生活的积极欢愉。
译者提及翻译期间正值国防文学论战背景下的文化环境,因专注译著未能参与论争。全书通过大卫多夫等人物的话语,传递出"一切属于我们"的信念,对比当时中国社会仍处于"含泪过去"的现实,引发对何时能实现书中角色般欢乐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