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越来越发现,我们曾经学到的东西,似乎很少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在社会上接触的人和事,甚至会让我们怀疑学校里教的道理都是童话里骗人的故事。正是因为这样,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才常常被冠以没有摆脱学生思维的标签。不得不承认,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是和社会脱节的🤷
今天这期节目的前半部分,我想从一个老师的视角,去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今天教育现状的理解,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即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去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和社会脱节?回答一下,为什么不管是家长、老师、学生在教育的闭环里都如此的迷茫?我们又该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
而后半部分呢,我和大家再去聊聊老师这个职业。第一期《老师的无限可能》那一期里我更多的是对各个学校老师的生存现状的做了相对客观的分析。这一期则和第一期互补。更多的是从我的体验出发,侧重关注教师群体心理健康以及常见的诸如“下班是否要回家长微信”这一些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所以更像是一次和老师同行们的情感交流,还会有一些可以分享给考虑将来做老师的朋友们的经验🧑🏫
以下是「节目具体的时间轴🔍」
02:23 高考结束,大家都不会报志愿了?张雪峰常说的”以终为始“有用吗?
“以终为始”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要的终点在哪里。而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别说是高中刚毕业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哪怕是工作了很久的年轻朋友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终”在哪。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家长替孩子做决定的情况,孩子本人也没什么想法,只好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前辈的建议,家长的安排。进入到工作岗位上,生活又被工作填满。这个社会好像有没有给太多人转行的机会。转个行当,似乎前几年的工作经验都被强制归零了。再往前推,如果一毕业没有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就会有人说这么多年的书也白读了。年轻人们在现实条件和社会传统的裹挟之下,看起来并没有很多做选择的余地。
人们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终”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因为在没有尝试过很多种选项之前,我相信没有人敢笃信自己的终点在哪里。就连买东西我们都要货比三家,找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怎么可能是一锤定音呢?
而我们之所以没有选择的余地,是我们看不到其他的选项。或者说看到了也不敢去尝试。我们的教育既不会把所有选项放在我们面前,更没有教给我们探索其他选项的能力和勇气。
07:15 ”以终为始“强调的是目标感:学生时代的考试是明显的目标也是最大的陷阱
07:49 历史上的证据:科举考试作为选官制度出现的时代背景(教育的政治属性)
10:30 最初的科举考试重视实用性(策论),为何后来转向重视经义的解释?难以统一的评判标准与有限的命题范围
有点像现在的文科考试中的开放式问题,说是开放。实际上无论是从出题的范围还是可以分析的角度来说,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大家都有了AI的加持。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学生来说,留给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正在减少。
12:01明朝初期八股文的出现:从阅卷方便到思想控制,科举考试是大型的服从性测试?
除了阅卷方便之外,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的另一个出发点就是规范考生的思维方式。写作既是一种应试技巧的训练,但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别忘了,科举最终的目的是选拔官员。官员将来是要写奏折的。官员也必须是听话的。写的文章中规中矩,做人做官也必须绝对服从。
15:08 框定的格式里,学生们如 何解放自己?八股格式下也有好的文章
问题的关键就真的是在于学生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了。在题海中训练久了的学生,是不是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僵化。这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己,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有老师的提醒。这是我认为,特别是作为文科老师,最大的责任和义务。
17:02 学年末的心境:鲜花、贺卡和仪式,在落幕的时候和学生的和解
也许是记忆吧,记忆超越了尘世的恩怨之后,独自来到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放下了教学和学业的压力。双方的关系少了一层紧张。看着出现在年鉴里的一张张笑脸,他们平日里让人不省心,甚至让人愤怒的时刻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19:10 认识到情绪的即使性是老师停止内耗、保护自己的前提:来自某老教师被学生泼水的新闻事件的启发
老师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困于情绪就是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和学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有交集,除去在学校的时间,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学生也有学生的世界。
20:26 被家长背刺的例子:刚入职的老师热情满满,但更容易被伤害。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以及一个老师面临的情绪压力
如果抱着一种我付出多了,学生和家长就要做出什么回报的心态,其实是不能持久的。就跟亲密关系一样,一旦陷入到我付出就要有回报的怪圈,双方都会因为这段关系变得很累。
老师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工作而言,最大的难处是老师要面对的人,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是更多的。而且这些人都不是萍水相逢的关系。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需要你对他们负责的。所以,相应的,需要处理的情绪就更多。
21:30 下班是否要回家长微信?老师是否有义务在下班之后给家长提供情绪价值?
24:34 老师的自我发展困境:身处“青春风暴”的落差感以及长期输出与输入不平衡的匮乏感
26:32 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当老师是一种退路吗?
29:17 初中学生和高中的学生的不同:确认一下耐心是否足够应对再当老师
30:38 老师如何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为今天的教育,也为自己减少一些迷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的老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要说解惑,显然这个时代给了人们更多的困惑。有很多困惑,老师本人都无法解开。可能老师只能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课本上和升学上的困惑。如果想要减少在教育上的迷茫,想要带给学生们更多的东西。那么作为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觉得是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的。一方面给自己的人生解惑,一方面可以分享给学生解惑的方法。学生面对的是考试,是题海。而老师已经游过了题海,在海的尽头看到了更加需要冒险精神才能涉足和跨越的冰川。这些学生们暂时还看不到。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必须跳出课本的框架,教给他们将来可以在冰川上行走的方法。这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我们前半部分说的教育的迷茫。因为,教育的整体改革往往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而老师作为教学的个体,需要往前多走一点点。
祝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在教学上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如果有在听的家长,也希望大家可以在这样一个矛盾激化的社会里,给老师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大家一起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为下一代减少一些迷茫。如果有还在读书将来想做老师的朋友,还是要请大家仔细的做个考量,看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个老师~各位在听的老师朋友们,如果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呀~❤️
如果大家想听对各个学校老师的生存现状的相对客观的分析,可以回过头来去听一听我的第一期节目《老师的无限可能》~
本期音乐🎵🎵 Les choristes(唱诗班)- Bruno Coulais&...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插曲
本期封面:新学期开始教室门口老师的小白板
🌲咱们的听友群也🈵200人啦,欢迎大家通过节目通告里的二维码加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