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人物铺垫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隐居于襄阳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唯徐庶、崔州平认同其才。刘备在荆州访贤,司马徽提出“伏龙、凤雏”之说,徐庶明确推荐诸葛亮为“卧龙”,强调需刘备亲往求见。
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
刘备三顾茅庐请贤,终得见诸葛亮。诸葛亮提出隆中三分天下策:分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不可争锋,孙权据江东宜结盟,主张刘备先取荆州、益州天府之土,依托险要地形,内修政治,外联孙权,待机北伐以成霸业,实现汉室复兴战略布局。
内部矛盾与君臣契合
刘备采纳隆中对策后,与诸葛亮情谊日密,却引发关羽张飞质疑孔明。刘备以“如鱼得水”比喻君臣关系,平息不满。诸葛亮之才与刘备三顾茅庐请贤的决心,为后续孙刘联盟抗曹策略奠定基础。
战略形势与地域优势
诸葛亮强调荆州为用武之地而刘表不能守,益州险塞富庶却因刘璋暗弱难以久持。其提出跨据荆益、保其严阻的地理战略,结合曹操拥百万之众、孙权据江东三世的局势,形成清晰的天下三分格局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