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工厂手工业是工厂手工业的完成形态,通过将分散的手工业整合为协作体系,缩短了制品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少了转移时间和劳动消耗。这种协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局部工人职能专业化,每个工人仅负责特定工序(如制针需经72-92名工人之手),形成高度分工的连续生产链条。
然而,工厂手工业分工原则导致各生产阶段孤立化,制品需频繁在不同工序间转移,造成时间和资源浪费。这种局限性源于其固有的协作形式,即局部劳动独立性与整体流程依赖性的矛盾。从时空视角看,原料在总机构中同时存在于所有生产阶段,时间顺序转化为空间并存,使同一时间内可产出更多成品,体现了生产阶段时空转化模式的技术优势。
工厂手工业通过分解手工业活动创造了新的协作条件,并以固定工种的劳动组织形式强化生产规则。工人间的直接依赖关系形成了严格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劳动强度控制,确保每个环节在经验确定的必要劳动时间内完成。这种技术规律要求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准则相呼应,既体现为内部生产过程的强制约束,也外化为市场竞争的压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