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赵孝成王前与林武君辩论用兵之道时提出,用兵要领在于人和,强调战争的核心在于善于使民心归附。林武君主张天时地利与人和结合是制胜关键,认为需观察敌方动向、利用地形优势,通过后发先至的战术克敌。
荀子反驳其观点,指出军事的根本在于民心团结的军事基础,以商汤、周武为例,说明若君主能凝聚民心,士兵与百姓的信任如同手足护卫头目,即便遭遇突袭亦能稳固如磐石。他进一步批判林武君推崇的权谋机诈的战术局限,认为依赖诡计仅适用于内部离心的政权,而仁义之师因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四方耳目皆为所用,敌军动向无所遁形。
荀子以“桀诈尧”的比喻说明无道者无法撼动王道之师,强调仁义之军聚散皆成体系,攻守兼备。最终引用《诗经》总结:行王道的君主得天下归附,诸侯顺者安、逆者亡。这一论述贯穿儒家以民为本的军事思想,呼应“兵要在乎善附民”的核心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