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通过剖析历史典故与儒家思想,探讨了爱情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关联。文中指出,圣洁爱情追求是古今情圣的永恒主题,其至征至美境界既包含情感的纯粹性,也需道德指引。孔子的道德主张强调“好德如好色”,揭示人性复苏道德觉醒的双重性——肯定天然之美本质,但需以德行约束欲望。
通过紫玉、西施等历史人物的悲剧爱情,揭示了飞烟尘土人生真相:无论得到肉体或心意,最终皆归于虚无。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印证,执念于青春美貌实为违背自然规律顺应的徒劳。花开易逝的意象暗喻生命轮回,人类对个体永恒的贪婪反而导致痛苦。
文末以折柳赠别的民俗为引,指出情爱本质如烟尘般短暂,唯有放下青春执着悖论,方能领悟人生真谛。垂柳年年新绿的画面,隐喻顺应自然规律的豁达,呼应孔子“无为”哲学中“借色而不为”的智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