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核心战略问题围绕运动战展开。在敌强我弱、兵力与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运动战成为红军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因缺乏条件支持而被否定,其局限性体现在防御与进攻均无法适应红军的实际需求。战争流动性直接导致根据地领土与建设工作的不稳定,表现为领土范围时大时小、建设计划频繁调整,需以灵活应对为原则,避免僵化思维。
红军游击性是战略优势的重要来源,其特点包括作战线不固定、根据地流动性高。尽管游击性在早期阶段具有必要性,但随着红军发展,需逐步减少非正规性,增强集中性与纪律性。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表明,盲目否定游击性、照搬正规战争方针会导致严重损失,如被迫进行长征。
根据地建设与战争阶段划分密切相关。从井冈山时期到长征结束,根据地经历了从高度流动到逐步稳定的演变。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战略方针调整,例如第三次反围剿后根据地规模扩大,而第五次反围剿后因错误方针导致根据地收缩。当前阶段需总结历史经验,平衡游击性与正规化建设,为未来技术条件提升后的战略转变做准备。
运动战的实施需结合具体战术问题,如侦察、部署、避强打弱等。红军的成功经验证明,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为原则的灵活战术是制胜关键。未来需在继承游击性优势的同时,逐步向更高阶段的正规化过渡,最终实现作战方向与领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