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势力与白银走私
1933年国际白银价格暴涨,引发上海白银危机。青帮头目黄金荣通过暴力手段垄断白银走私,成立荣安白银公司,伪造海关单据,强制银楼低价抛售白银。其走私活动涉及租界鸦片贸易和军火交易,年收入堪比省级税收。张啸林则与日军合作走私白银至伦敦套利,后因投靠日伪政权被暗杀。杜月笙通过假运钞策略化解银行挤兑危机,并利用熔铸机将碎银加工成标准银锭,控制上海黑市35%-43%的白银流通。
法币改革的背景与实施
1935年国民政府为应对白银外流危机,在英美支持下推行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制。法币政策出台后,规定民间白银需兑换法币,并绑定英镑与美元。此举虽稳定了金融市场,但引发日本强烈抵制。日军在华北强制推行伪货币,掠夺白银资源,并加剧武装走私活动。杜月笙与孔祥熙达成秘密交易,以钱庄账簿换取央行理事席位,操控外汇市场。
日方反应与金融博弈
日本陆军成立“杜氏钨矿对策科”,通过杜月笙获取钨砂矿石以制造军火。法币改革后,日军禁止华北使用法币,强制银元与日元挂钩,导致北方海关关税损失惨重。淞沪会战期间,杜月笙走私的军火为前线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其假冒日军劫银行为被日方识破。江浙财阀虞洽卿与青帮的冲突暴露了白银走私垄断权的争夺,最终以虞洽卿妥协告终。
法币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1935年币制改革虽存在货币主权争议,但短期内稳定了南方经济,结束了银元与地方货币的混乱局面。工业增长回升,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然而,白银外流导致的农村经济崩溃和失业问题仍未解决,日本在华北的金融掠夺持续升级。法币政策成为国民政府应对战时危机的关键措施,也为后续日军实施“金百合计划”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