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爱国商人霍英东-102“赔钱”的生意

所属专辑: 闲言碎语
主播: 风头正劲
最近更新: 18小时前时长: 12:22
闲言碎语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香港海沙产业链整合

# 海沙淡化技术需求

# 填海工程沙源供应

# 特许竞营沙场模式

# 近海采沙环保限制

# 香港填海面积扩展

# 巨型挖沙船引进

# 沙业运输成本占比

# 碎石代沙新技术

# 地产沙源自给模式

行业起源与技术革新
霍英东为盘活博运公司闲置劳动力,于抗美援朝前启动挖沙业务。早期人工采沙满足基础需求,但随着香港房地产爆发式增长,沙源供不应求。1961年,霍英东在泰国购入美国制造的“曼哈顿号”巨型挖沙船,改造为“友融二号”,实现机械化采沙,效率提升至每分钟100吨,奠定香港海沙产业链整合基础。
市场垄断与产业协同
霍英东通过特许竞营沙场模式垄断香港采沙业,高峰期拥有百余艘挖沙船,被称为“海沙大王”。其房地产项目依托自营沙场实现沙源自给模式,省去外购成本,隐性利润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填海工程沙源供应为其核心业务,累计为铜锣湾避风塘、九龙湾等填海工程提供67平方公里沙源,占香港总面积6%。
环保压力与技术转型
随着近海采沙环保限制加强,采沙范围向远海扩展,叠加海沙淡化技术需求导致的淡水消耗和污染罚款,成本剧增。建筑行业碎石代沙新技术的普及,进一步削弱海沙竞争力。霍英东于90年代退出采沙业,转与内地五宽公司合作泛沙贸易,并利用原有船队转型港口清淤业务。
商业模式争议与遗产
尽管霍英东声称采沙业“账面微利”,但其通过填海项目承包、地产成本控制等隐性收益持续经营三十余年。香港环保条例实施后,采沙业合规成本飙升,最终促使其放弃该业务。其引进的巨型挖沙船和机械化模式,成为香港基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友融二号更创下香港收购外资企业首例。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