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900万购买的“文物”全是赝品,冤不冤?

所属专辑: 元生评论
主播: 元生
最近更新: 2天前时长: 42:23
元生评论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老年人收藏诈骗案例

# 高价购买赝品事件

# 理性逻辑思维缺失

# 老年群体信息壁垒

# 收藏市场法治漏洞

# 老年人认知局限性

# 虚假宣传诈骗套路

# 情感缺失心理依赖

# 网络平台监管失责

# 收藏投资理性分析

近年来,老年人因痴迷收藏品而遭遇诈骗的案例频发。上海有独居老人豪掷900万元购买上千件“文物”,经鉴定均为赝品。类似的高价购买赝品事件揭示收藏市场乱象,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宣传诈骗套路,伪造鉴定证书,针对老年群体信息壁垒实施精准欺诈。数据显示,55岁以上老年人占收藏诈骗受害者的80%,反映出老年群体认知局限性与防骗意识薄弱的问题。
嘉宾分析认为,老年人逻辑思维缺失是受骗主因。部分老人对稀缺藏品存有“捡漏”心理,忽视“物以稀为贵”的基本逻辑,例如元代青花瓷全球仅存60余件,但受害者仍相信低价购入真品的可能性。这种非理性判断与人性中的贪婪心理、情感缺失心理依赖密切相关。诈骗者常通过情感攻势(如称“父母”、夸赞)突破老年人心理防线,使其陷入虚假投资陷阱。
收藏市场法治漏洞与网络平台监管失责加剧了问题。部分直播平台纵容虚假宣传,商家利用伪造网页包装“大师”身份,而老年人对权威认证缺乏辨别能力。专家建议,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需引导公众建立理性逻辑思维,通过客观分析(如藏品流通价值、价格合理性)识破骗局。
案例显示,诈骗手段不仅针对老年人,年轻人也可能因“发财梦”落入传销或非法集资圈套。防范此类风险需回归常识,警惕违背市场规律的高收益承诺。无论是收藏品还是金融投资,理性判断的核心在于验证逻辑合理性,例如“天价藏品低价出售”的悖论,或“国家秘密扶持”类传销话术的漏洞。最终,提升社会整体防骗能力需依赖法治完善与公众逻辑思维的共同强化。

评论1条评论
1246301228

1246301228:噫,这是一门好生意,专做老年人的生意

3天前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